兩會期間,我們精心采制的微視頻《連心|帶動更多青年扎根“三農” 總書記點贊“新農人”逐夢沃野》在全網頭條置頂推送,“夫妻辭去中科院和北大的工作回鄉務農”的話題被億萬網友推上微博熱搜。故事的主人公——全國人大代表、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到底有何特別?
初見魏巧,她滿臉都是興奮。她告訴我,六年前她同丈夫一起辭去了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,脫下白大褂戴上破草帽回到家鄉鎮江務農。六年后,從被村民嘲笑“瞎比劃”到如今發揮科技力量,地里的莊稼越種越好,同時自己也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重回北京?粗煜さ慕值,她心頭百感交集。她以“當好新時代‘新農人’”為題擬好了發言稿,滿心期待要將自己6年所感向總書記匯報。
3月5日的下午是魏巧永生難忘的。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,她在人民大會堂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發言。從大會堂返回江蘇團駐地,我再次見到魏巧。和她面對面采訪時,我清楚地看到那股初來時的興奮勁已經匯聚成了她眼里的光。“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,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。我們的年輕人、知識分子,也要雙向流動。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,很好!”在審議中,總書記的這句話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魏巧的心里。她告訴我,那一刻自己也抬起頭和總書記的眼神有了交匯,那一瞬間她覺得6年前的決定,6年里的付出都值了。采訪中,魏巧多次提到“農業是被國家需要大有可為的事業,農民不是身份是職業,需要更多有專業技能的人加入。”
早在2019年,習近平總書記兩會期間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,“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發揮自身優勢,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,延伸糧食產業鏈、提升價值鏈、打造供應鏈,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,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。”在土地適度規劃化、產業鏈不斷延伸、新業態不斷涌現的當下,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門檻也在不斷提高。務農不再僅僅是被動靠天吃飯的經驗總結,而需要更多信息學、管理學、甚至基礎科研工作的開展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,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。3月15日,江蘇召開傳達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會議。江蘇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在會上強調,要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,發展新時代“新農人”。今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上也明確提出,要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。完善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體系,推動縣域人才統籌培養引進使用,加快健全鄉村人才管理與服務網絡,實施技能鄉土人才提升行動等一系列舉措。將人才庫建在田隴上,壯大“新農人”隊伍正成為江蘇率先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先手棋。
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引導,是為了讓人才能夠走向農村,扎根田頭。但人才能否才盡其用,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成長其實也和種子萌發一樣,需要適合的環境。魏巧當年毅然返回家鄉,是出于對農業的熱愛,對父親召喚的響應,但同時也鼓起了莫大的勇氣。采訪之余我也在想,如果我是魏巧,我會不會有這么大的勇氣;蛟S,如果有一天,人才扎根土地時不再需要鼓起如此大的勇氣,不再有如此多的顧慮,能夠主動將論文寫在大地上,這時候才算是為鄉村人才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。而從今年年初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上也確實能夠感受到,無論是從資金支持、農村人居環境提升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,江蘇都在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。
手中有事,眼中有光。魏巧說,有知識和能干成之間的距離就是實踐。農業現代化強國的推進,正是要靠像魏巧一樣把務農作為事業來推進的人才隊伍。真心希望通過政策引導,能夠有越來越多的“魏巧”出現在田間,讓“新農人”隊伍不斷壯大,讓農業成為更多人追求的事業蓬勃發展,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越夯越實。
(總臺記者 楊光 監制 姚東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