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付方方
3月16日上午,記者來到官山鎮張集村村民張廣之的家中,老人和家人看著孩童在家門口幸福地耍鬧著、奔跑著。
張廣之,官山鎮張集村人,今年94歲。年輕的時候,在本縣及泗洪一帶以擺渡為生,與船結下了不解之緣。1974年,45歲的張廣之回到老家,看到家門口的濉河,阻隔著蘇皖兩地父老鄉親的出行。為了解決大家通行繞行十幾里路的問題,他先是砍了自家的樹,做了一個小木筏,后來又買了一條小船,一直免費擺渡河兩岸的父老鄉親。
一次深夜,張廣之將村里一個生病的孩子送到河對岸去就醫,風大,船意外翻了,孩子掉進了水里。雖然最后大人孩子都平安無事,但這對張廣之來說是一件刻骨銘心的事。過河的辛酸苦楚,讓他唏噓傷感,在這里修橋成了他越來越強烈的心愿。
修橋的費用對于平時免費擺渡的張廣之來說簡直是一個奢望,怎么辦呢?“我有7個子女,修橋就是我的心病,我就和他們說我這心病你們得幫我治呀!”張廣之老人想起當年和孩子們裝病要錢的樣子,還是忍俊不禁。他就用孩子們你三千、他五千湊出來的錢,開始了修橋之路。2009年6月,張廣之老人80歲的時候,開始建橋,搬磚、拌料、砌壘……能自己來的他都自己干,周邊的鄉親們也都被他的義舉所感動。
“當時,很多鄉親知道我建橋后,也都送錢過來,我都給記下來了,全部用在建橋上。”張廣之老人回憶當時也不免感慨,當時讓他感動的還有一位撿垃圾的老人,給他送來100元。還有很多提供建橋材料的商家、參加建橋的工人也都是適當拿些費用、工錢。就這樣歷時3個多月、投資4萬多元的連接江蘇、安徽的蘇皖便民橋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建成通車。
橋建好后,村里依然還是那條祖祖輩輩走過的泥濘小路,小路上依然是踽踽而行的老人和孩子,一遇有陰雨天氣,經常會滑倒。修路,又成了他的一樁心事,他暗暗下定決心,傾其所有,不顧一切去改變出行難的問題。除了兒女寄回的養老錢、治病錢,變賣家中的樹、羊、雞蛋……從那時起,為了節省開支,推著獨輪車、扛著鐵鍬的張廣之夫婦兩位老人,就成了這條泥巴路上不變的風景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村東西、南北兩條1000多米的泥濘路,被兩位老人用了整整一年時間,修成了砂石路。而這幾年身體力行的修橋修路,也讓老人落下了一身傷病。
2011年,張廣之榮獲“睢寧人民好榜樣”稱號,縣委、縣政府獎勵他20萬元獎金。但獎金領回來,他又借來1.8萬元,全部資助村里鋪設了一條長約1800多米的水泥路。他說:“這錢我一分也不要。”這錢是大家的,還要用來為大家修路。
2009年,張廣之修建的小橋在縣委、縣政府的統一規劃下,已經重建和道路連為一體,張廣之又想在橋邊廢棄的河灘上修建休閑廣場。于是又是省吃儉用,東拼西湊,2014年他一人一車像螞蟻搬家一樣,一點一點將2畝多的低洼河灘填成平地。老人在這個河灘上建起了亭子、長廊,鋪上水泥地面,買來音響,在簡易房內擺上桌椅板凳,供村民聊天、下棋、跳廣場舞。廣場建成了,85歲的老人創造了奇跡。
“優秀共產黨員標兵”、睢寧“身邊的好人”、《感動徐州》“十大年度人物”、“第四屆江蘇省道德模范提名獎”……一份份榮譽都是對張廣之的肯定。
“我們都佩服他,八九十歲的人了,一般人都做不到他這樣。”村民提到張廣之也都非常敬佩。官山鎮張集村黨總支副書記宋旭之表示,村委黨員干部也都以張廣之為榜樣,事事為群眾做好服務。
“我要是看到有路不好的,還是會去修。”張廣之說,修好路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好事、大事,有路才有未來,他會繼續行善舉,把好事堅持做下去。